親愛的各位先進、會員朋友們:
首先,我要感謝各位對我的信任與支持,讓我能夠接任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一職,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深厚的情感與責任。
周產期醫學涵蓋了從懷孕期間到新生兒出生後一個月內的所有醫療照護,有人說,這是一個”傳統手工業”的領域,但對我而言,這是一個無法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專門科學;在現今少子化的時代,家長務求完美,這會更是個充滿挑戰與機會的領域。
回顧過去,我們的學會在1989年由我的先師 陳皙堯教授創立。陳教授不僅是我的恩師,更是台灣周產期醫學的先驅。他在創立學會時,為了廣納新生兒科醫師,將第一屆理事長的職位禮讓給小兒科的陳炯霖教授。這種胸襟與遠見,不只為我們學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給我們後輩一個永遠無法超越的榜樣。
陳教授在世時,曾引入台灣第一台醫用超音波以及第一台胎兒監視器,他更是當年台灣獨一無二的pelvimetry和fetal EKG專家。這些創舉不僅提升了我們的醫療水平,更讓我們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他在任內積極拓展與日本周產期醫師的交流,擔任世界超音波大會(WFUMB)和亞太超音波大會(AFSUMB)的要職,為我們學會的國際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今,我接任理事長一職,深感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特別是我服務的台灣大學,作為台灣的代表性學府,肩負著培養優秀醫療人才的重任。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內,能夠進一步擴展我們的國際視野,舉辦更多的國際會議,提升台灣在國際醫學界的地位。
在這新任期內,我期許自己能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推動國際交流,拓展視野
台灣的醫學實力在國際上享有高度評價,我計畫積極舉辦國際會議,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來台交流,分享最新的研究與技術。我們不僅希望能學習國際經驗,更希望能將台灣的頂尖醫療成果推向國際。
二、促進學科整合,強化合作
周產期醫學涵蓋產科與新生兒科的多元領域,學科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我更希望能搭建更多跨科別合作的平台(包括內科、外科、急重症科別)。現在的醫療環境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團隊合作是達成頂尖醫療成果的最佳方法,我更希望推廣人工智慧在周產期醫學方面的應用,這方面我們也會廣邀專家來增進會員技能。
三、支持基層醫療,實踐南北平衡
周產期醫療資源不應只集中於都會地區。我期望能透過實質的政策宣導和介入,讓偏鄉地區的孕產婦與新生兒同樣能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同時周產期醫學會也會在各地舉辦醫學研討會,不再由台北獨享種種資源。
四、培育下一代人才,接續薪火
醫學的傳承與創新,關鍵在於人才。我將致力於建立完善的教育與訓練機制,鼓勵更多年輕醫師投入周產期醫學領域。這屆工作群組加入了許多的年輕醫師,提供學會作為他們成長與交流的平台,我更希望他們在專業領域中發光發熱,然後很快可以交棒給他們。
另外跟會員們透露一個好消息,我們已經爭取到2027年亞太周產期醫學會在台灣的主辦權,到時我們會在台灣的海洋之都 - 高雄舉辦,在這舉辦另一層更深涵義,呼應著子宮中的羊水是胎兒生命的泉源,一如海洋的存在之於台灣。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是一個承載無數專業與熱情的大家庭。每一位會員,無論是在臨床、研究、教學或基層服務,都為我們的學會與台灣社會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我衷心期盼,未來我們能攜手並肩,共同為提升台灣孕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而努力。
敬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工作順利!
第19屆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
施景中敬上